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丨王茁:《王茁中山王篆书楹联》

王茁中山王篆书楹联

作者:王茁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ISBN:978-7-5479-2616-1

定价:158元

作者简介

王茁,女,号怀馨馆主人,又号中山。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刘钊先生),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主创人。曾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等,并多次应邀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俄、日、韩等重大国际交流展。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有“国学经典系列”——《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王茁中山王篆书心经》、《王茁中山王篆书孝经》、《王茁中山王篆书楹联》和《制高点——国展最高奖书家王茁》等。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序  言

刘  钊

随着领袖和国家对“冷门绝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视,古文字这一属于“冷中之冷”的学科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普通大众的兴趣和喜爱。体现这一趋势的一个标志,就是书法界中写篆书的书家不断增多,尤其是书写甲骨文更是形成了一股热潮。在中国古代,早期并无“书法”一说,人们写字主要凭感觉,跟现在的所谓“书法”相比,更能体现个性和自然之趣。所以秦汉之前的古人书写,看去自然生动,浑然天成,这是后人无论怎样手摩心追,都很难达到的。书法自从有了“法”,就有了更多人为的框架,形成了更多主观的束缚,从此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和胡编乱造、逞怪炫奇的两种极端取向就始终如影随形,困扰着书法界和书法家。因此正如研究文字结构要尽量追索文字的早期形态一样,书写汉字,也要尽量从古人最早的书写开始揣摩和领会,这是能在理解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带动书写的唯一途径。那种不理解汉字结构,不清楚古人书写笔顺的人,依样葫芦,照猫画虎,是很难得到书法的真谛的。而书家既然要追索文字的早期形态,理解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笔顺,就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字学知识和古文字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书写,把学问揉进书写,用学问滋养艺术,使书法变成有学问的艺术。


在书法界写篆书的书家中,女书家王茁书写的战国中山王铜器书法可谓独树一帜,日益引起书法界的重视和收藏家的喜爱。中山王铜器文字细长俊俏,刚挺秀雅,装饰性强,但书写颇有难度,不易学习和掌握。尤其因字数有限,如果不懂得灵活运用,创作时便捉襟见肘,以致不敷使用。书法界前有徐无闻先生和张守中先生喜欢书写中山王铜器文字,深得大众喜爱。从书法角度讲,徐无闻先生写得更有神韵。但两位先生的书写还都是尽量选取中山王铜器文字中的已有之字,很少以中山王铜器文字风格再造和拼缀文字。王茁在多年书写中山王铜器文字的过程中,孜孜不倦地揣摩和钻研中山王铜器文字的结构和笔法,不断充实自己的古文字学知识和艺术修养,使得她书写的中山王铜器文字结构严谨,笔法娴熟,既保留了中山王铜器文字刚挺俊俏的特色,又揉进了女性书写的清秀和柔美,凸显个性,渐成风格,故日益引起书法界的关注。2017年,王茁以《中山王篆书楹联》为题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项目并荣幸获批,于是在几年内潜下心来,精心筛选确定楹联,最后选取了100幅能体现文人雅士“修心养性”内涵的楹联,通过认真设计文字和结构,再经过反复练习和书写,最终完成了《中山王篆书楹联》的书稿。书稿中楹联内容文雅有致,蕴含丰富;书写结构严谨,符合理据;风格清雅俊朗,风姿秀丽,真可称得上双美合璧,相得益彰。一册在手,既可以欣赏领会佳联,又可以学习中山王铜器文字的结构和书写,相信出版后一定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


王茁自去年开始从我读博士,这对她是个走进学问,夯实古文字学基础的好机会。她一入学就一头钻进听课和看书的学生生活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古文字学知识,信心百倍,也收获满满。譬如中山王铜器文字中从“言”从“傳”的“”字原摹作“”,一直被大家习用。后来有学者指出这种摹写是错误的,原因是漏掉了“專”字中间的一个长圆形。在王茁的《中山王篆书楹联》一书中,“傳”字被写作“”,补全了“專”字原摹漏掉的部分。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的专业素养。还如她在楹联中根据古文字字形新造和拼缀了一些中山王铜器文字中没有的字,也都能符合理据,不失矩矱。这显然也与她正式走上古文字学学习和研究的道路有关。当然,《中山王篆书楹联》一书所收的楹联作品在文字结构布局和书写表现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譬如对中山王铜器文字没有的字如何新造和拼缀,是选取与中山王铜器文字时代接近的文字还是直接取法于小篆,如中山王铜器文字的结构布局如何安排才能既妥帖又不失灵动等,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将艺术与学问相结合,是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的不二法门。我希望王茁在走上古文字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之后,以《中山王篆书楹联》一书为起点,双管齐下,并驾齐驱,不偏废,不偏执,不断提高学术积累,始终培育艺术感觉,为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丰富的营养,努力做一个有学问的书家和一个有才艺的学者。


是为序。

刘  钊

2020年疫中于上海书馨公寓索然居


后  记

中山王篆书是战国晚期金文中的一株奇葩,自1977年“中山三器”青铜铭文考古成果公诸于世便令世人惊艳、书家喜爱。然而其可辨识单字不足500个,受字例数量稀少的条件限制,数十年来,广大爱好者对中山王篆书的学习和创作举步维艰。有鉴于此,本人自以中山王篆书创作的《千字文节选》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得最高奖后,便矢志于“三器”古文字与书法的创作研究,先后出版了《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王茁中山王篆书心经》和《王茁中山王篆书孝经》等国学经典系列,得到了书坛前辈们的肯定和全国各地中山王篆书爱好者的好评并再版加印,还荣幸获得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授予的“中山国文化艺术创新奖”。


2016年秋,李刚田先生受中国书法家协会之托莅桂授课,在我陪同他返程去机场的路上,刚田先生建议我下一步可以考虑出一本中山王篆书楹联的集子,必受欢迎。于是心存此念,却一直杂务缠身,迟迟未能动手。恰闻国家艺术基金正在征集青年艺术创作项目进行资助,创作时间一年为限。我便顺势以《中山王篆书楹联百例》(以下简称《楹联》)作为项目上报,以为对自己完成此作的一个鞭策。未曾想真的幸运地获评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遂不敢怠慢,立即按照项目签约要求认真实施,以期为世人奉献出有用的研究创作成果。


为了便于最后创作楹联的甄选,虽然项目预计为“百例”,最初却搜寻整理了130幅楹联内容;接着对楹联内容的思想意境和用词、音韵等进行细致的裁取和调整,确定了105幅楹联内容;然后根据拟定的楹联内容,研究中山王篆书文字字法,斟酌所采用的文字字形;再按照所确定的内容及字法完成105幅楹联书法创作;经过检查、对比,最终精选出100幅楹联书法作品,多为文人雅士“修齐治平”之雅联,其中四言联6副、五言联20副、六言联5副、七言联48副、八言联6副、九言联2副、十言联4副、十一言联3副、十二言联2副、多言联4副。力图通过不同字数的楹联创作,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楹联作品的规格大小从45*32cm至180*64cm多种不等,欲以不同的幅式,满足审美的多样需求。


楹联是国学精粹自不待言,最熟悉的便是过年时家家“总把新桃换旧符”。幼时我家穷苦,没啥玩具可玩,因文字游戏甚是简易,便以与家父对对子为乐事。家父常常提起我小学时跟他对的那副联:“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坏鸡毛扫;麦子磨磨麦子,麦子磨穿麦子磨”。现在看来,对得还挺工整,也许只不过是当时恰好撞彩了。自小家教以儒学思想为主,对于“用”非常注重,直至现在,我没有停止过学习,而目标都是围绕着“用”,学以致用,我一直认为,用而不学则惘,学而不用则废。楹联的理论我是不会谈的,怕是会贻笑于方家。然而,看看周边冠着“楹联”、“对联”之名的书法作品、集联等,内容、平仄常常不合道理,不得不自省而对《楹联》唯求更善。例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样一组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就有不少人直接把它作为对联挂起来了,要知道,“听君”与“胜读”,前者结构为谓语+间接宾语,后者为状语+谓语,根本不能对仗,所以我将它改为“幸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样称为对联才不为过吧。再如,《雍正书法一览》里有雍正手书:“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上句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下句源自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谷梁传序》称誉《春秋》语:“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雍正此作不掩天子豪气,然而,上句“俯仰”与下句“褒贬”词尾均为仄声,上句“无愧”与下句“自有”词尾亦均为仄声,韵律有憾,故酌改为“俯仰无惭天地,贬褒自有春秋”收入本集。至于多言的长联,就按照惯例宽松对待,不太斤斤计较了。


《楹联》项目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们的认可并顺利结项,甚感侥幸。项目创作及出版期间得到我的导师刘钊教授的鼓励以及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激。本作能得到上海书画出版社王立翔社长的重视,受宠若惊。杨勇兄作为责编,对本作的出版竭尽心力,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只恐本人水平有限,虽力求完善亦难免存在讹错,还望诸君多多指正,以免误人子弟。

书影展示



感谢王茁女士惠赐书讯并授权发布!

微刊小编:掾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